明易的內蒙行腳隨影-草原上的敖包(一)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載體。在古代,蒙古人把一切萬物都看作神靈來崇拜,從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這些部分的神靈。這種聖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個別的兩類。個別的聖地就是敖包。這種聖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領地建起來的假山。 蒙古族祭祀敖包並崇拜有加,大概緣於古代的祭聖山。祭聖山又與成吉思汗時代不無關係。據《蒙古秘史》記載: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爾乞特人追趕時,藏在不罕山裡蔑爾乞特人繞山三圈沒有抓住成吉思汗。蔑爾乞特人遠去,成吉思汗下山後說:不罕山掩護了我,保住了我的性命,我將每天祭祀,每日祝禱,讓我的子孫都知道這件事。說完,即“掛其帶於頸,懸其冠於腕,以手椎膺,對日九拜,酒奠而禱。”元代,忽必烈曾制典,封建皇帝與蒙古諸王,每年必須致祭名山大川。由於有的地方沒有山或離山較遠,群眾就“壘石像山,視之為神”。這種山只是“像山”,不是自然的山,是人用石頭或土堆起來,所以蒙古語稱“敖包”。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,象徵神在其位,世襲傳頌。“敖包”有用石塊壘起的,也有用土堆起來的。週邊12個小堆,圍繞中間,1個堆構成的大“敖包”最多,多築於山頂丘陵之上,一般呈圓形,頂端插有柳條等,形似烽火臺。最初都以部落為單位築“敖包”。人們每逢外出遠行,凡路經有“敖包”的地方,都要下馬向“敖包”參拜,祈禱平安。還要往“敖包”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,然後跨馬上路。隨著喇嘛教在蒙古社會傳播,到了清朝時期,有了以部落為單位,每年舉行一次“祭敖包會”的習俗。祭祀一般都在舊曆五月中旬舉行。 敖包也叫“腦包”、“鄂博”,是蒙古語的音譯,漢意是“石堆”或“鼓包”,意思是“堆子”。像大海一樣的茫茫草原,沒有可以指路的標識,行政區劃、遊牧分界更無以識別,人們就壘石成堆或壘土成堆,作為路標和界標,這就是敖包的最初來歷。 後來,有鑒於中原民族以山為天之象徵,祭山祈年,離山較遠的草原上的人們,便“壘石為山,視之為神”,以進行各種祭祀活動於是敖包又成為天和神的象徵。 內蒙古大草原的各地都有敖包,敖包一般位於高坡或丘陵之上,形狀多為圓錐體,高達數丈。從遠處看,真好像一座座尖塔,傲視蒼穹。每個敖包還多有自己的名稱,通常以所在地名等命名。過去,各盟、旗有公用的大敖包,富裕的人家還有自己的“家敖包”。敖包的數目不盡相等,有的是單獨一個,有的是7個或13個敖包組成的敖包群。人們出門遠行,凡路過敖包,都要下馬參拜,祈禱平安,還要往敖包上添幾塊石頭或幾捧土,以求吉祥。 陽宅風水-些子法斷吉凶 http://www.mingyicollege.com/product/270182 陰宅風水-些子法斷吉凶 http://www.mingyicollege.com/product/270183 *** 陽宅風水 陰宅風水 嫁娶擇日 奇門遁甲 收驚解煞 安神開光 招財興旺 命名改名 尋龍點穴 些子法 *** |